2018年度民政民生工程自我评价报告

发布日期:2019-02-14 09:43 阅读: 字体:[] [] []

 

2018年由我市民政部门负责的民生工程共四大项,分别为:困难人员救助工程(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及无着人员救助、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医疗救助),健康脱贫兜底“351”工程, 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工程(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今年以来,我市早谋划、早布署,召开会议,分解预期目标任务,拟定规范制度措施,全力推进民政民生工程的实施。现将工作开展情况自评如下:

一、项目实施情况及成效

(一)困难人员救助工程

1、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一是提高标准,实现城乡低保统筹发展。经市政府同意自201871日起,我市市辖区及凤台县实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统筹,统一提高到570/月,农村低保增幅达70%;寿县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提高到4344/人,增幅8%。我局还印发了《淮南市城乡低保统筹管理指导意见》,从目标任务、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方面为县区开展城乡低保统筹管理提供了遵循。二是积极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为期3个月的农村低保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活动。活动期间共排查农村低保对象23259人,于7月份开展了市局抽查及县区互查活动,共抽查了20个乡镇40个行政村1031户低保家庭,其中实地走访310户低保家庭。对专项治理活动中发现的问题,下发《关于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督查情况的通报》、《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对象动态管理的通知》,梳理了8类问题提出了7条整改意见,针对基层在日常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入户调查不细致,审核把关不严、动态管理不及时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努力确保我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三是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进一步衔接。联合扶贫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在重合问题、覆盖面、保人保户、标准统一、评估考核、激发困难群众脱贫增收内生动力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从源头和基础上实现了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截至11月底,我市保障农村低保对象77618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2%,累计发放低保金26589.14万元,城乡统筹后我市农村低保月平均补助水平为357.4/人,农村低保平均补助水平为保障标准的62.7%,且达到城市低保平均补助水平的84.3%,均高出省级规定。

2、特困人员供养及无着人员救助

①特困人员供养

一是提高保障标准。经市政府同意今年我市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7922/年,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8500/年,新标准从71日执行。二是大力推进公办特困供养机构升级转型。按照《淮南市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大力实施特困供养机构的升级转型,带领基层特困供养负责同志赴定远县参观学习转型升级成功经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改革改制工作的通知》指导县区开展特困供养机构改革改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三是持续开展特困供养机构消防隐患整改工作。养老机构消防隐患整改是事关入住老人的安危,自去年年底以来一直在持续推进。全市有公办养老机构136所,已完成消防隐患整改并取得消防许可或备案的有109所,消防整改全面竣工并已经消防部门验收,等待发证的有9所,预计年底前可全部完成消防隐患整改。截至11月底,我市保障特困供养对象25512人,累计发放特困供养补助资金12445.3万元。

②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

一是在救助管理机构整改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巩固整改效果,努力做到全方位提升。二是成功地开展了第一次“救助开放日”活动,聘请了7位特邀社会监督员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开放日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三是按照省厅每日一报、滞留人员每周寻亲报告、寻亲成功人员报告及无法寻亲原因分析等报告要求,及时上报了各类报表、报告100多个。截至11月底,我市累计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1757人次,完成年初目标的117%,累计使用资金654万元。

③孤儿基本生活保障

一是按照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我局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全力做好辖区内孤儿、父母因重大困难无法履行抚养和监护责任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工作,最大限度地维护孤儿的合法权益。二是按照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900元,按月直接拨付到孤儿或其监护人的账户上;机构养育孤儿每人每月于1300元的标准由儿童福利院集中供养,切实保障孤儿的基本生活。三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大规范”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四是组织全市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的儿童参加“明天计划”免费体检项目。截至11月底,全市保障孤儿1265名,其中在机构集中供养144名,社会散居1121名,累计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1268.2万元。

3、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

按照《淮南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施办法》,从残疾人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入手,着力解决残疾人因残疾产生的额外生活支出和长期照护支出困难。经积极争取和多次努力,今年我市再次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其中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中一级、二级标准提高至840元,三级、四级标准提高至42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在全省排名第一。截至11月底,全市为符合生活补贴发放条件的35526名残疾人,发放资金2100万元;为符合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的36470人按月发放补贴资金2543万元。

4、城乡医疗救助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医疗救助政策规定,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医疗救助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会同财政、卫计、人社、扶贫联合制发《淮南市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全面开展城乡困难群众、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医疗救助工作。截至11月底,全市累计救助困难群众332950人次,其中资助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19238人,资助资金3917.3万元;直接医疗救助113712人次,支出救助金7942.34万元。

(二)健康脱贫兜底“351”工程

按照《淮南市健康脱贫兜底“351”工程实施办法》要求, 贫困人口在省内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特殊慢性病门诊及限额内门诊费用合规费用纳入政府兜底保障范围。按照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策补偿后,贫困人口在省内县级、市级、省级医疗机构就诊的,个人年度自付封顶额分别为3千元、5千元和1万元,年度内个人自付合规费用累计超过个人自付封顶额时,超过部分的合规费用由政府兜底保障。全市累计医疗兜底保障46424人次,发放兜底保障金1979.74万元。

(三)退役士兵技能培训

2018年,我市各县区安置部门通过调查了解退役士兵的培训愿望和企事业单位的用工需求及专业要求,选定培训单位和专业。加大教育培训的宣传力度,借助各类媒体和宣传手段广泛深入宣传,提高退役士兵对教育培训工作的认知程度,积极踊跃参培参训,实现了退役士兵告知率和知晓率“两个100%”。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292名退役士兵参加并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率均达到100%,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完成率123.04%

(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政策机制,高起点谋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相继出台《淮南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淮南市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018-2020)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淮南市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学费补偿和入职奖补实施办法(试行)》、《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制度层面为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保障。二是开展三级中心建设,打造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建成3个县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55个街道(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和61个社区养老服务站,任务完成率100%。三是落实补贴发放,统筹机构与人员队伍建设。全面落实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补贴制度,开展2018年度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做好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续保工作。四是全面落实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打造智慧养老机构。制定《淮南市2018年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通过养老院服务质量大检查、大整治,改善全市养老院服务质量,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以《淮南市智慧养老机构创建实施方案》为指导,3家示范智慧养老机构积极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智慧养老院打造,全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已安装智慧系统22家,已达到70%以上。截至11月底,全市为93341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1859.18万元;为5266名低收入老年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补贴488.57万元;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面积达5.2万㎡;新增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面积达3341㎡;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20928张,其中护理型床位数5988张,15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有36家,并全部设立了医务室或护理站。

二、工作做法

2018年,我们严格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民政民生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民生工程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科室组织实施并责任到人。年初与各县区民政局签定民生工程责任状。建立民生工程月工作例会制度,准确把握各项民生工作的进度;二是强化政策保障。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修订出台了相关民生工程实施办法,突出长效性和全局性,为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提供了政策依据;三是强化督促检查。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序时进度,每月一调度、一督查。开展实地走访、现场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和帮助基层改进工作方式,加强规范管理,确保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四是强化信息公开。建立民生信息双公开制度,对审批后的救助对象,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均在固定公示栏进行长期公示,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并在民政网站开设了“民生工程信息”专栏,公开各项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办事流程以及受助人员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五是强化政策宣传。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对各项社会救助工作相关内容进行宣传。在市广播电台开设“民政之声”,每天定时播报民政政策,解疑释惑;在市、县区民政局设立民生热线,专人负责解答群众咨询;编印民生工程宣传手册并深入到乡镇街头进行宣传。

三、主要亮点或特色

(一)搭建信息平台,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效能

为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社会救助工作新形势,统筹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完善救助工作网络,简化办事流程,方便困难群众,我市今年安排137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社会救助三级网络平台建设。平台目前已经完成建设,我市城乡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特困供养人员等各项社会救助事项全面实现无纸化操作,有效整合了分散在各个部门间的社会救助资源,形成“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快速响应长效机制,实现了“让数据多走路,让群众少跑腿”,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二)引入专业团队,助力孤儿健康成长

我市引入专业的社工团队介入到孤儿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为孩子们的“养护、教育、心理”提供专业的服务,逐步探索建立了社会工作者介入式服务的长效运行机制。针对孤儿的心理特点,由师院心理学的社工人员组织开展“相信自己”为主题的心理辅导课,以丰富的案例、生动的图文以及心理测试游戏等方式,讲解情绪压力化解,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理;开展“小当家”体验活动,带领30名孩子在社工人员的指引下完成超市购物任务,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增加对超市购物的认知;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围绕以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六一之爱幼、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等主题重点开展节日主题活动,突出各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突出民俗活动、突出人文关怀,用孩子们乐于接受、便于参与的方式,引导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努力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三)养老服务机制建设跨上新台阶。一是积极开展政策引领与创新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淮南市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018-2020年)行动计划》,后又出台了《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从市政府层面开创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举措、新保障。工作中,以多部门联合行文、联合推进的形式,出台了《关于建立淮南市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的通知》、《关于举办2018年淮南市家庭服务业职业技能竞赛的通知》、《关于加强全市养老机构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淮南市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学费补偿和入职奖补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农村留守、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探视走访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开展农村老年人联系人登记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养老机构许可取消衔接工作的通知》、《淮南市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实施方案》等10多个政策文件,为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和“放管服”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二是开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养老服务事业新局面。2018年,市委、市政府、市政协把“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界别协商重点课题,以7个月的跨度时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下基层、访民众,座谈会、报告会,以及调查问卷、民主评议等多种方式,全面调研我市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政府组成部门的作用,聚焦养老事业发展,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列出了8条具有根本性、前瞻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清单,开启了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三是举办全国智慧养老机构机居为老服务模式交流会。116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和杭州杭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淮南组织召开 “全国建设智慧养老机构 推广智慧机居为老服务模式交流工作会议”,中科院教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秘书长以及杭州杭佳援通系统总部、援通大区负责人、全国部分省市代表、部分地区民政局领导、智慧养老技术支撑单位120余人参加会议,现场赠送淮南市智能手环1000支和价值20万元的10年系统服务。会议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淮南市养老机构向智慧化建设迈进一大步,撬动了淮南“互联网+养老”的智能机居发展模式,智慧养老带来的效益前景可期。

四、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核对平台范围及质量需要拓宽。在低保工作中,家庭经济收入核查难,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我市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运行近三年来,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下,实现了对社保缴存、医疗保险、社保退休待遇、户籍、车辆、财政供养人员工资信息、私营企业、投资人、个体户、个体经营者、车辆购置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低保信息、婚姻登记信息、民办非企业以及淮矿集团社保信息等17大类信息的在线核对,但工作中也还存在差距。如尚未实现部、省、市数据互联互通,我市社会保险、不动产与核对平台尚未实现在线比对,且数据不全面,与商业保险、金融证券等涉及个人财产数据尚未实现共享,这些都导致了对申请低保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不够及时全面,一定程度影响了申请低保家庭享受保障水平的客观公正性。

2、退役士兵培训意识不强,存在较大的误区。一是退役士兵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创业、自主择业理念不强;二是部分退役士兵认为培训后不能解决就业问题,急功近利,急于外出工作增加收入,不愿意参加政府统一组织的免费培训。

五、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的建议

1、进一步发挥核对平台作用。扩展核对单位范围,促进核对平台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核对精准水平。

2、为退役士兵自主创业、技能培训创造宽松的条件。一是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创业,最关键的是在资金贷款、办证、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优惠扶持,使之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对通过政府组织参训合格的退役士兵,政府职能部门可设立一些公益性岗位,优先录用上岗,促进退役士兵培训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2018年我市民政民生工程在省厅的关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进取,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自评如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00分,特困人员供养100分,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100分,孤儿基本生活保障100分,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100分,城乡医疗救助100分,健康脱贫兜底“351”工程100分,退役士兵技能培训100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100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