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地名故事:皖北第一山——八公山
八公山历史悠久,古称北山、淝陵、紫金山,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犹如一颗璀璨的淮上明珠耸峙在淮南境内,方圆达二百余平方公里,大小山峰四十余座,山势绵延,处处景致迷人,被誉为“八公仙境”、“峻极之山”。八公山属昆仑山的北岭系,山峰重峦叠嶂,形势险峻,山中有峡谷盆地可据,又有湖泊涧溪进退,其主峰白鹗山海拔241.2米,年平均气温为15℃,年平均降水量916毫米,四季分明,温差宜人。这里有形成于8亿年前的“淮南虫”化石,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2000年,中科院考古队在八公山又发现了古猿化石,距今300多万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猿化石。
八公山也是我国古代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从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迁都寿春后,便成为楚文化的中心,到西汉淮南王刘安时,为最鼎盛时期,故有包罗万象的不朽名著《淮南子》问世。“八公山”一名的得来便与西汉淮南王刘安有关。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汉厉王刘长之子,汉武帝的皇叔。据《史记》载,刘安敏而好学,擅琴棋书画,广招天下贤达饱学之士3000多人,刘安与门客常在八公山中著书立说,共同编纂了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淮南子》以及《淮南王赋》82篇、《群臣赋》44篇、《淮南方毕术》等鸿篇巨制,第一次整理编定了二十四节气,发明了名扬四海的美食——豆腐。这些门客最为刘安赏识的八位:左吴、李尚、苏飞、田由、毛被、雷被、伍被、晋昌被封为“八公”,八公山就源“八公”而得名。《太平环宇记》中有此记载:“昔淮南王与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升天。其处后皆现人马之迹,犹在,故山以八公为名。”
八公山地处“中州咽喉,江南屏障”的重要位置,历来为兵家争雄之地,遗存丰富,故事颇丰。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便是秦军以为八公山的草木皆似人形,以为“王师已至”,溃不成军而败。其次是宋太祖赵匡胤率周大军在此勇击南唐精锐,南唐兵卒在八公山下弃尸五十余里,为后来宋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石。这些战争为八公山留下了惊心动魄的一页,增添了它的底蕴与风采。八公山景色优美,风光秀丽,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慷慨地为八公山地区的人民奉献着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