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风行风热线】全市老龄工作情况和民政领域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5-08-28 10:08信息来源:市民政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访谈主题:全市老龄工作情况和民政领域政策解读

访谈时间:2025年8

访谈嘉宾:淮南市民政局四级调研员卢彦

          淮南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陈鹏飞

          淮南市低保中心主任丁纯辉

访谈地点:淮南人民广播电台演播室

主持人:淮南人民广播电台

现场照片





一、我市养老现状。

根据2024年淮南市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301.9万人,其中,60周岁人口75.29万人,占总人口的24.84%,全市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全市养老机构158家(其中:公建公营45家、公建民营59家、社会办养老机构54家),社会力量运营114家,占比达72.15%。养老机构床位总数17810张,社会力量运营床位总数达12412张,社会力量运营床位占比达69.69%;护理型床位11087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2.25%。

2021年起,我市开展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现已创建完成4家国家级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和15家省级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敬老月期间广泛开展文体娱乐、走访慰问、银龄行动、智慧助老、老年法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敬老爱老助老活动。积极开展敬老文明号、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评选,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安徽省适老化补贴改造“焕新”政策解读。

为切实提升全省老年人居家生活品质,在安徽省民政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的联合推动下,一项惠及全省老年人的适老化改造产品“焕新”补贴政策正式上线实施。即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符合条件的消费者通过“云闪付”APP报名参与,购买适老化改造产品即可立享30%的产品价格直补,单户最高补贴额度可达20000元。

此项政策是落实政府关于改善老年居家环境、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财政补贴降低适老化改造成本,助力老年人打造安全、舒适、便利的居家养老环境。

(一)覆盖范围广

本次“焕新”补贴覆盖广泛,涵盖地面和门改造、卧室改造、如厕洗浴改造、厨房设备改造、物理环境改造、智能辅助产品等6大类型适老化改造产品,涉及门把手、门铃、轮椅、助听器、防走失装置等25类刚需产品,全面解决老年人居家安全隐患。

消费者购买补贴清单内产品,按照产品实际销售价格(剔除所有折扣和优惠后的价格)的30%给予补贴,单个产品类别最高补贴2000元,每位消费者合计最高补贴不超过20000元。已享受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政策的,2025年购买产品可继续享受补贴。交易行为地和产品收货地址均应在安徽省境内。

(二)申领流程便捷

线上领券,线下消费。消费者通过云闪付APP首页进入“适老化补贴”专区在产品清单内选择需购买的产品品类即可领取电子补贴券,在对应活动商户选购产品即可核销获得补贴,目前线下活动商户已在合肥、蚌埠、亳州、池州、滁州、阜阳、淮北、淮南、六安、马鞍山、芜湖、宿州等12个城市上线。

家有老人或打算进行居家养老安全改造的市民,赶紧打开云闪付APP活动页面,了解详细产品目录、申领流程及资格条件。抓住政策红利期,为家中长者申请高额补贴,轻松实现居家环境的安全升级与舒适焕新,共同助力提升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品质!

 

主持人:请简单介绍一下我市2025年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焕新”工作进展情况。

彦:2025年6月30日,淮南市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焕新”活动正式上线,是全省第二个上线活动的地市。当前已上线两批商户6家,商品500余类,第三批商户已公示、第三批商品正在征求意见。截止8月19日,累计完成交易10笔,带动消费4.2608万元,补贴资金1.21724万元。目前正在积极宣传动员,扩大活动知晓度。下一步会积极动员各县区持续做好商户征集和宣传推广。

主持人:十月是敬老月,市民政局老龄办准备就老年人开展什么样的活动。

彦:结合敬老月活动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敬老月活动,如老年诗书画展、老年文艺汇演、老年法宣传、慰问敬老院和养老机构的老人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和敬老意识。同时与市老龄委成员单位协作,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如涉老领域非法集资防诈宣传等,守护老年人的养老钱。并和各县区老龄办联合开展“银龄行动”“智慧助老行动”等,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

三、《婚姻登记条例》政策解读

婚姻登记是一项高频政务事项,涉及千家万户,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此次《婚姻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修订,取消婚姻登记户籍地管辖限制,不再要求提供户口簿证件材料,全面实施结婚登记、离婚登记和补领婚姻登记证件“全国通办”,最大限度便利服务群众,是婚姻登记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要求的重大制度成果。

新修订的《条例》明确,无论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还是涉外国人、港澳台居民、华侨婚姻登记,申请登记的内地居民一方,持居民身份证和相关书面材料就可向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真正在三个方面实现了“全覆盖”:一是办理对象的“全覆盖”。婚姻登记不再局限于户籍所在地居民、经常居住地居民,而是面向全体符合婚姻登记条件的居民,不再受“户籍限制”。二是业务种类的“全覆盖”。当事人申请结婚登记、离婚登记、补领结婚证或者离婚证,均可以在《条例》规定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三是办理地域的“全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婚姻登记机关都可以办理婚姻登记通办,不再受“地域限制”。

而要让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真正稳妥落地,最核心最基础的是要实现婚姻登记管理信息全国联网审查。为此,《条例》专门规定,要完善全国婚姻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新增了对当事人身份以及婚姻信息进行联网核对和将相关信息上传至全国婚姻基础信息库的要求;专列一章规定建立婚姻登记档案的要求。具体来说,实现两个“通”:一是身份及婚姻信息数据要“通”。要求各地婚姻登记机关必须与公安部门人口基础信息库要“通”,能凭居民身份证核查当事人身份。原来办理婚姻登记时要求当事人出具户口簿,是为了确定婚姻登记管辖地,“全国通办”后不再需要通过户口簿确定管辖地。同时,居民身份证是证明本人身份的有效证件,为“一人一证”,集成统一了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照片、户籍地址等在内的13项基础信息,具备视读与机读两种功能,户口簿所载本人信息在居民身份证上均能有所体现,居民身份证所载信息还多于户口簿。目前,全国婚姻基础信息库已专线联通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这些数据的联通能够保证婚姻登记机关通过联网核对,准确及时掌握当事人的身份及婚姻状况信息,为“全国通办”提供了保障,也能从根本上防止冒名顶替、弄虚作假和骗婚等违法行为。此外,经过近几年持续不断努力,各地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数据完成补录归集,与外交、法院等单位掌握的当事人相关婚姻信息、身份信息也能及时互通共享。二是婚姻登记档案要“通”。婚姻登记档案是登记机关在办理婚姻登记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凭证作用的各种记录,对当事人办理婚姻登记和其他民生事项至关重要。在婚姻登记中有的情形是需要调取当事人婚姻登记档案的。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对婚姻登记档案电子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民政部指导各地开展婚姻登记档案电子化工作。今年,民政部又专门发文,对婚姻电子档案的异地调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北京、浙江、福建、陕西等地在婚姻登记电子档案分类分级、在线归档和查询调用机制方面,已积累了有效经验。

《条例》还对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的实施明确了相关保障措施。比如,简化了证明材料。取消了婚姻登记需提供户口簿、居住证的要求。比如,完善了服务内容。更加注重对婚姻家庭的过程性、整体性服务。如在正式办理婚姻登记业务前,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时间提供预约服务;在颁发结婚证环节,可以为新人提供颁证仪式服务,并鼓励当事人邀请父母等参加颁证仪式;在办理离婚登记中,视情开展心理辅导、调解等服务。比如,体现了权责对等。《条例》在更好保障当事人权利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当事人义务。比如,对出具证件和书面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的义务,并对违反上述义务作出明确的处理规定。

《条例》的规定是全国性、统一性的制度要求,对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的任一婚姻登记机关和任一婚姻登记当事人都适用,对促进婚姻登记机关依法依规行政,提升均质化、优质化服务水平提供了依据,也对婚姻登记当事人异地办理婚姻登记准备材料、诚实守信等提出了要求。

    新时代新征程,《条例》主动适应人口流动客观规律,在婚姻登记领域推动“全国通办”,将试点改革举措明确为法律制度,将势必有力推动公共服务随人走,也为强化政府部门间共享协同,打破数据壁垒,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创新提供了契机,更将大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正在更新中...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