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阳光:童庆中秋 爱伴成长
淮南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组织开展中秋节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
在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市未保中心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中秋关爱服务活动,在积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陪伴,让他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节日的快乐。
在谢家集区望峰岗小学,市未保中心组织志愿者和项目社工带领3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手工做月饼活动。孩子们的小手在面粉与馅料间忙碌着,他们认真地揉面、包馅、压模。那一个个形状各异的月饼,饱含着孩子们对中秋佳节的期待与向往。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制作月饼的技巧,更在相互协作与交流中收获了友谊。欢声笑语回荡在活动现场,仿佛将那份独属于中秋的温馨与甜蜜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在潘集区太平回民小学,市未保中心特邀淮南市家庭教育协会优秀讲师周老师,为40余名农村留守、困境儿童带来了一场“月满中秋,情系家风——让爱不在留守”心理教育课堂。孩子们被引导观察月亮的变化,理解月亮的盈亏与人生的起伏相似,专家老师引导孩子们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感恩的心态。通过对沙漠中顽强生存的树木的描述,孩子们学习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明白了在生活的艰难时刻也要感恩那些给予帮助和支持的人。孩子们被鼓励要像树木一样,深深扎根于家庭和学校,吸收养分,茁壮成长,并时刻铭记感恩之心。同时,项目社工和志愿者们还为孩子们送上节日大礼包,鼓励他们积极追求美好的未来。
在田家庵区沿淮村,在市未保中心组织下,项目社工带领孩子们开展了“城乡手牵手 共话中秋情”活动,来自安成镇沿淮村及周边农村的留守儿童和蚂蚁力量青少年志愿者共计30人,一起学习“中秋节”的传统文化知识,一起手牵手制作中秋花灯,在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在凤台县未保项目点,项目社工带领孩子和家长们一同参与到猜灯谜、对诗词等传统活动中。孩子们在灯谜前绞尽脑汁,思考着谜底;在诗词的世界里,与家长一起感受着古人的情感与智慧。家长们的陪伴,让孩子们的这个中秋更加完整。亲子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也让孩子们在家庭的温暖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
在大通区洛河中心学校,市未保中心联合项目社工带领45名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月圆童心游园会”活动,精心设计了慧眼识灯语·灯谜竞猜、妙手生华彩·非遗漆扇、 古韵今风·乐在其中(射箭、投壶)、相思寄鸿雁·书签寄情四个环节,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深度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高新区玉兰小学,在市未保中心组织下,志愿者和项目社工带领50多名儿童开展了一场“月映匠心,中秋共庆”中秋主题活动。活动以一个提问——中秋的时间为导入,接着讲述中秋节的由来和传统故事。又通过猜灯谜、故事分享、制作漆扇等活动,让同学们对中秋节、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感受和了解。在漆扇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拿起工具,精心绘制着属于自己的漆扇。从色彩的搭配到图案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制作漆扇,孩子们在传统工艺的熏陶下,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自己的心灵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与文化的窗户。
在八公山区项目点,市未保中心联合项目社工带领困境儿童“别样”过中秋,项目工作组结合前期对当地留守、困境儿童的摸排,在中秋节即将来领之际,特别带领3名个案儿童通过参观楚文化博物馆、游寿县古城墙的方式,让他们体验不一样的中秋氛围,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关爱。
在毛集实验区方尹小学,市未保中心联合项目社工带领4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了“古韵中秋 “童”享欢乐”中秋系列活动,将中秋传统文化知识与实践完美融合。工作人员首先为孩子们开展了中秋传统知识宣讲。他们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了中秋节的起源、习俗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宣讲结束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制作手工艺品。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作品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精美的手工艺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孩子们智慧与创意的结晶,更是他们对中秋文化的独特诠释。
通过一系列的中秋亲情陪伴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健康、快乐、有意义的节日,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的关爱与温暖。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关爱与温暖的种子将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孩子们带着这份温暖与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